公务员行测-常识-国情和地理

公务员行测-常识-国情和地理

四月 23, 2020

地表塑造

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壳: 地球球层结构的最外层。人类生存的场所,厚度约为35-45千米。
    元素 - 氧>硅>铝
  2. 地幔: 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平均厚度为2800多千米。 在地幔和地壳中间有一个软流层(与大陆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有关,含有矿产)
  3.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
    三个里面密度最大

地表的外部圈层

从外到内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最活跃的为生物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岩石的组成

岩石由矿物组成。(考的很少)

  1.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化合物或单质。
  2. 矿产: 有用矿物在地壳或地表富集,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
  3. 岩石: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岩石。
岩石的分类
  1. 岩浆岩: 岩浆在压力作用下入侵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e.g.玄武岩-搓脚石,花岗岩-颗粒)
    比例最大
  2. 沉积岩: 岩石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e.g.页岩-考古学依据,石灰岩-白色)
    大的块先沉积
  3. 变质岩: 地壳中已经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中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的岩石成分、性质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e.g.大理岩-石灰岩变质来的,也叫汉白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他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今天看到的山系、盆地、流水等地貌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同一时期,三种岩石相互转换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引起地壳变化的是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
  1. 地壳运动
    塑造地表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魏格纳提出,地球的岩石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分别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大陆+大洋,一共6大板块),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者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导致青藏高原经常地震
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有一个东非大裂谷


火山分类
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地震: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引起一系列振动的现象,地震大小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地震的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
震级——用来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增加一级,能力释放增加30倍。
烈度——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可以有多个(对不同实物破坏程度不同)
震源——位于地底下,震源越浅,对地面的破坏程度越大,影响范围变小
震中——就是震源在地表面的投影
三大地震带(有人说是两大):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也叫欧亚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海岭地震带
(中国位于喜马拉雅和地中海之间)


  1. 岩浆活动
    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地热能供能),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若沿地壳中央喷出或者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火山死后可能会形成堰塞湖(长白山天池,五大连池)

  2. 变质作用
    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在地下深入、岩浆侵入的外接触带或地下热液体经过地段,原岩所承受的温度、压力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原岩中的矿物质产生重结晶作用,使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外力作用
  1. 风化作用
    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土壤就是风化作用的结果
    有物理风化(热胀冷缩)、化学风化(CO2溶解)、生物风化(植物的根,苔藓)

  2. 侵蚀作用(重要)
    风力、流水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比风化速度快很多。
    (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黄土高原-流水导致,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CO2-云南石林)

  3. 搬运作用
    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出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

  4. 沉积作用
    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的沉积、堆积的过程。
    黄河下游沉积形成华北平原

地表与海底形态

陆地地形:山地(500米以上)、丘陵(200米)、高原、平原、盆地
海底地形(3种):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洋盆、海沟、海岭)
海底地形图

大气降水和洋流运动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 大气的组成
    底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的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干洁的空气主要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吸收紫外线)等组成。
    杂质-颗粒物-PM2.5(单位是微米)

  2. 大气垂直分布
    垂直分布图
    高层大气由低到高依次是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3. 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能源来自于太阳辐射,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原因:

  • 直接原因:水平气压差
  • 根本原因:热烈差异
    赤道(低压) <- 极地(高压)
    海陆环流图
    城市热岛环流图
    雨岛效应: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热岛效应:城市温度高,郊区温度低(通风不畅)。

大气降水

成因:冷暖气团交汇处,上升气流处,地形起伏迎风坡气体被迫抬高,容易降水

  • 垂直降水:雨、雪、雹(春夏之交,夏日雷暴天气)
  • 水平降水:霜、雾、露
常见的降雨类型
  1. 对流雨:冷暖气流上下对流运动成云致雨(赤道地区)
  2. 锋面雨: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上升,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雨。(梅雨季节,持续久)
  3. 地形雨:潮湿气流前进时遇到地形阻挡,气流被迫上升,引起温度降温,水气凝结成雨。(迎风坡降雨多,迎风坡植被多,持续时间较短)
  4. 其他-雷阵雨(会有冰雹),台风雨(太平洋)
世界降水分布
  •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温度低)
  •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洋流运动

海洋中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盛行风(风海流-西风漂流)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此外还有密度流(地中海,红海)和补偿流(秘bi鲁)。

  1. 分类(根据性质):
  • 寒流——从高纬度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 暖流——从低纬度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1. 分布
    世界洋流分布
    【注】:赤道暖流,西风漂流
    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北海道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纽芬兰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北海渔场,伦敦温带海洋气候
    秘鲁寒流——>秘鲁渔场

  2. 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马达加斯加)
  •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气候在海边)
  •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
  • 航海事业:顺分顺水